回到宿舍,反而失眠,太過輕鬆跟寧靜,想的事情又更多了(苦笑),想了好多好多:想放棄這個放棄那個、不顧這個不顧那個只為了追求另外一個又一個,然後人生就這樣沒了。
看著我的姐姐們一個個有好歸宿,有的很積極的在圈內尋找"那個人",對比之下,其實我也知道自己一直都很不積極(大笑),所謂的色大膽小XD,而且又保守到一種欠扁的地步,對於追求者百般刁難,欲擒故縱,但是最後還是全部推開,然後自己關在自己的小房間裡面,靜靜地不知為何而微笑。
最後補上一張我的新寵兒給大家!!其實就是山下智久啦XD

撰寫者:中正企管gla
企管系,顧名思義就是要管理企業,那要如何管理企業呢?基本上,所有企業營運所需要的知識,你都必須要學習,換言之,經濟學、會計學、管理資訊系統、統計學、財務管理等等,這些都是必備的知識,當然從其中,還可以再依個人的興趣,再深入進行研究,通常企管系學生的數理能力都不好,電腦又沒有比資管資工的好、會計沒有比會計系好,財務能力又輸給財金系、想要管理一下工廠能力又不如工管系的,一般都是走行銷企畫路線,不然就是人力資源管理路線。
##CONTINUE##
再來看看目前國內的師資,國內企管系最早是由政治大學所設立,目前元智大學講座教授的許士軍老師可以說是國內第一位企管教師,幾乎所有國內的老師都稱的上是他的徒子徒孫。如果拿各大專院校的企管系比較的話,個人認為排名大致如下,政治大學企管系、台灣大學商學系、台灣大學國企系、中山大學企管系、交通大學管科系、中央大學企管系、台北大學企管系、成功大學企管系等。私立學校的話,元智大學與長庚大學辦學都很認真,也還不錯。選校除了要考慮師資、課程完整充足之外,最好教師與外界互動要良好,可以讓學生在學期間多接觸到業界的機會。(按:排名各人有主觀因素,僅供參考!)
至於學生出路方面,目前企管系學生主要有幾個方向的出路,一是繼續深造,出國留學或是國內的研究所;再者就是直接就業,近年由於景氣不佳,直接就業人數較少,不過如果在學期間有好好的學東西,抗壓力強一點的話,基本上要找到工作並沒有想像中得難。
企管系算是商管學院當中比較通識性質的學系,除了適合志向已經相當明確的學生就讀之外,其實是很適合尚未瞭解本身興趣的學生就讀,可以從廣泛的課程當中摸索,找尋本身的興趣,有機會的話,還是可以轉跑道往其他方面發展。
撰寫者:政大國貿TutoChing
關於政大國貿系,基本上所學的東西就是政大商學院所有科系的大雜燴。(扣掉商學院大一新生通通要學的經濟、微積分、會計、民法等)
##CONTINUE##
除了本科的國際貿易實務、國貿法、商事法、商英、商日以外,經濟是我們系最強調的一門學問。大一經濟、大二個體經濟、大三「總體經濟」加「國貿理論」(也就是國與國之間的個經)、大四國際金融,無論必選修通通要修上下學期,四年都得碰經濟,所以我們系又戲稱「國貿經濟系」。
而說到大雜燴,我們系上必選修開的課可以說無所不包,其他科系的專業科目國貿系幾乎都有開必選修,舉凡企管類、行銷類、財管金融類、經濟類、會計類、日本語等。另外還有專題演講課,系上會請一些校友回來,對於接觸產業界與開拓商學國際視野有很大幫助。
雖然廣泛修課一定不如其他科系深入,但好處是有機會都接觸過才知道什麼是自己有興趣的科目,可以再選其他科系的課來增加專業的實力,才能比較容易確立往後要考研究所的目標,這也是讀國貿系最大的優勢。
不過外語能力真的要注意,許多科目要看論文,甚至要用英文上台報告,對於外語鍛鍊,我想國貿系提供了不錯的環境與機會。
撰寫者:中央財金brightman
財務金融學,顧名思義就是融合了財務與金融兩大領域。財務學較偏重管理方面,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公司或企業的財務管理,小從私人企業,大到跨國公司都需要有專責部門妥善管理其手中所掌握的資金以期達成永續經營的目標,因此在大學部所學的課程就包括有投資學,投資組合管理,票債券市場等等。另外整個完整的會計學程是免不了的。所以這方面相對來說是較死板的。
##CONTINUE##
至於金融面則包含了有對於整個金融體系的探討,如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不過綜看整各國內大學財金系的金融課題就是研究有關證券市場的動向。白話一點,就是教人如何玩股票。舉凡有關證券市場的課題,如衍生性金融商品,期貨與選擇權,基金管理等等都是。國內這方面的人才是需求大於供給,但是需要不錯的數學和電腦相關能力,最好還要是有研究所的專精。
出路方面,就非常廣了,有銀行行員,券商營業員比比皆是。另外國內外還有許多經過各國機關認可的證照,個人可看需要斟酌考取。總之財務金融可說是現今國內外最熱門的社會科學之一了,因為它正要開始蓬勃發展!
撰寫者:中正企管gla
若以企管人的身分去觀察資管,我有幾個心得:
資管這幾年老實說,太過度被炒作,有一點捧得太過頭的感覺。其實,調查一下各大學資管應屆生的出路就會知道,狀況應該是跟餐旅管理差不多,聽起來很紅,可是卻找不工作。
資管本來是希望結合資訊與管理,其實我們的翻譯是錯誤的,MIS應該是管理資訊系統,照理說,應該是由管理人出任,可是目前的狀況,卻多是由資工(IT)或是電機(EE)人來擔任,以企業的角度來看,沒錯,你是把系統設計管理得很好,問題是,企業的問題還是無法根治,這幾年網路泡沫化之後,這些議題一再受到討論,只不過,一般媒體甚少著力,導致大眾對於整體狀況不夠了解。
再來談到目前的師資好了,如同前述,MIS不是IT就是EE的教授,而且,過去留美的教授幾乎都不回來,MIS裡面充斥一堆土博士,(之前網路很興盛的時候,所有資工資管的人才待在矽谷,隨便都可以找到不錯的工作,據了解,好像都是十萬美元至十五萬美元的年薪,問題是,如果回來台灣的話,薪水自然是差異甚大,正教授的月薪大概八萬多,很多優秀的人才若是沒有家庭考量,多半是會留在美國打拼。結果反而造成了台灣這邊師資不夠充足,多少有點隱憂在裡面,還好這種情況在網路泡沫化之後,有稍微改變,總算有比較多人回來了),再者,MIS領域的變動迅速,如果教授未能掌握,很快就被淘汰,這一點,在選校之時,就要特別研究該校教授與業界合作的程度。
最後談談自我能力方面,本身最好數理邏輯能力要好(因為你要程式設計),再來,人文能力也要不錯(因為你是管理,就是要管人),不然就會發生,程設輸給資工的,管理又輸企管的狀況。還有,自我充實的企圖心要夠,隨時需要追求新知,培養專業能力,不然以軟體的普及速度,立刻會被淘汰出局。
總之,MIS的現狀不如我們所想像的,特別是要選讀大學的話,要考慮到未來就業市場,也就是男生六年後(加當兵),女生四年後時的情形,不是光只有考慮到現在。
撰寫者:東吳經濟、輔系法律sharkmen╱東吳法律lawsbug
一般大學法律系強調的是本國法的熟悉與運用,東吳法律除了提供本國法的學習之外,並另有開設英美法課程的修習,如美刑、美憲、侵權…等等,這是他校法律系所沒有之特色,也使得東吳法律比起一般正規法律生,必須多修一年的課(換言之,修業年限為五年)。
此外,據系主任洪家殷說,東吳法律係所有大專院校裡開設法律課程最多者,稀奇古怪課程所在多是,教師人數也不遑多讓,堪稱本島首屈一指,約莫有一百五十幾人。若有心朝國際舞台發展,或許藉由東吳法律五年之「淬鍊」,所學之廣度甚或可比一般法律生具其優勢。
因而,若學生有心走國際路線,不怕英文折磨,且對法律有一定熱好者,加上學力測驗並不要求出類拔萃(但至少國英數要達到高標),或許東吳法律是一不錯的選擇。(lawsbug按:如果只想安穩地考上國考,上研究所博士班,請不要來東吳法律;如果將來想走公司法務智產權顧問,東吳法律倒是不錯的選擇。英美法對於大陸法體系來說是雙面刃,國考一直線的不必要來這邊多背負英美法這個重擔)
此外,法律系接下來這幾年會大刀闊斧的改革,先是開放全系課程選修(以前選修課程都有硬性規定,不得任意更換排定課程)(lawsbug按:可以任意更換,只是要付出不小的代價),後是加強師資的培養(有好的老師就會開始挖,如前台大法學院長劉宗榮好像這學期也被挖角)以及學生素質的提升(藉由退學、轉學模式汰換舊新)(lawsbug按:這只會越來越封閉。唯一可以增廣見聞擴展領域的通識課程在今年被改得亂七八糟,表面上是統合,骨子裡是走回頭路
) 儘管國考的著重仍有待加強,但我們目前尚與政大不相上下,所以有學生第一志願上不了,退而求其次,東吳是可考量的。
(lawsbug按:對了,在東吳,法學院只有法律系這個系;政治系被歸類在文學院,校區在外雙溪。)
撰寫者:台大法律Vbug
法律是各層次綜合反映下的產物,換言之,可以有兩種不同的態度:其一,不管背後的蘊含,就是會用就對了;其二,仔細地去連結背後各領域,然後進化成形。
如果只是想當個目前大眾心中的法律人,第一種人就很夠了。
而如果真的想要有所發展,第二種人是一輩子的。當哲學、心理、社會、經濟、政治等等領域有了新的所得,也許就是法律的新契機。
這兩者當然是可以兼顧的,不過大家好像比較認知第一種類型,其實這也是應該的。
至於其他的學習過程,是不是要背法條啦諸如此類的,我想都是小問題吧!想擁有一定的「專業」,付出是必然的過程,只是想說法律人的領域不是想像中的「死」,在於個人的能力問題罷了!
而台大法律的特色,有幾個部分:第一個必然的,就是聯考成績高的一堆人。其實考進來的一百五十個裡面,大約一百個差距十分左右。也就是說,只要進得來就不必太擔心這方面,因為大體上都差不多啦!然後會有二十個左右,是高出錄取分二十至三十的,這種特別值得觀摩其學習態度,漸漸地可以明白為何人家可以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好處是在這種環境下會被帶動,所謂混混的通常還是有一定程度,然後系裡高手多,你可以遇到很多研究生兼律師司法官的學長姐,即便沒那麼多頭銜的,也多是請益的對象。
第二,老師是主流。就算不是主流,也多是法界檯面上的人物。師資背景是無庸置疑,但更讓考生關心在意的,是台大老師的國考出題。所以有志者可謂趨之若鶩。
第三個就是環境的弔詭。承二所述,敝系開班授課,可以說全校其他系(包含二、三類部分學生)及外校蜂擁而至。入門的民總課等,很多想轉系、輔系或求生活常識者都會出現。深入一點的課,則出現了外校旁聽人士。雖然可以說是體驗到大學的學風,但說坦白話,一堂課擠成這樣,上課品質一定低。尤其是熱門課(學說、出題主流),一定就是搞得像高中上補習班一樣!所以沒一陣子,就會上演旁聽和選修生的資源大戰,但最後每每不了了之。
加之敝系規劃偏安法學院,長寬莫約一百五十公尺,小小一塊三個系(法、政、經)(大一由於共同必修等等會在總區,大二以後就幾乎都在法學院了),然後學生就常覺得自己是法律補習班的,不自我發展,就一定拘在法學院裡只讀法律(大不了多政治經濟),上的課是類似補習班,目標是考上國考,這不是補習班是啥?這和高中生笨笨地拚聯考唯一的差別,只在於你可以曠課吧!
撰寫者:輔大哲學夢幻泡影
給哲學下嚴格且明確的定義並不容易,而哲學界也不花費太多心思爭論這個問題,如果你非得給哲學下個眾人皆認可的定義,那麼你可以考慮念哲學。大抵哲學可說是探討宇宙與人生之本質的知識體系,因此,哲學的研究對象與範圍可說是相當廣泛的。但哲學並不單純滿足於研究的廣度,而更是渴望達到一種透徹的深度。
當然,任何一門學科作為科學(廣義的科學泛指任何系統的知識或學術體系)必然是要求研究廣度與深度的,而哲學與其他的學科的差別就在於研究對象與深入性的差異。幾乎生活週遭的事物都可成為哲學的研究對象,只不過哲學使用的方法與關注的層面與其他學科不同(這當然也是各個學科的差異之一),哲學希望探究的是現象之後的本質,而這正是所謂深入性的差異。其他的學科可能只研究事物的某些性質,而哲學則是要追問其整體與根本。作為哲學分支之一的形上學的研究對象是「存在」。這正可說明哲學研究的普遍性與深入性。這世上應該沒有什麼比「存在」還具有普遍性的了,舉凡你所觸所見所聞所思皆屬於「存在」,要是有東西不存在那麼你根本不可能意識它。於上便精要的說明了哲學研究的普遍性。而週遭事物只是「存在物」並非「存在」自身,好比白色的花,白色的紙,白色的布料…等都只是白色的物體而不是白色自身。探究「存在」自身即表現了哲學的深入性。
再舉些學科對比的例子:如果法律學和政治學要追求的是公平與正義,那麼哲學追尋的便是公平與正義的基礎,好比何為真正的正義,正義可得嗎?哲學中的倫理學正從事此類的研究。如果說經濟學是指導人們「選擇」的科學,那麼哲學便志在建立選擇所依憑的價值根基。好比你選擇少吃一頓大餐卻把省下的錢捐給慈善團體的原因,可能就是你認為幫助人比滿足一時的口腹之慾來得有價值。而什麼東西才有價值,或什麼是價值也正是哲學所詢問的。
另外,在許多的學科中也有其相關的哲學研究,例如有政治哲學,法哲學,經濟哲學,歷史哲學,社會哲學,教育哲學,藝術哲學,科學哲學…等。這些哲學研究作為一種基礎而言對其學科都有重要意義,皆是輔助各學科發展不可或缺的條件。我們也可嘗試由哲學的分類來認識哲學,若就哲學的理論系統來區分,其實各個哲學家有許多不同的看法,在此我們暫不討論,而擬就台灣哲學系的教學分類來說明。這些分類為形上學,倫理學與知識論三個主要哲學分科。
形上學於上已約略言及,現在我們嘗試簡要的說明倫理學與知識論。倫理學簡言之即是研究人類社會與行為的倫理原則及道德之本質。例如:不可殺人這樣的道德規則是如何確立的?道德是否是相對的?當我們稱讚一個人是善良的又是在說明什麼呢?而知識論大致是探討知識的來源與證成的科學,因此在知識論中我們會質問人是如何獲得知識的,是透過感官經驗嗎?又人能認識事物現象之後的本質嗎?如何判斷一個命題的真假呢?
就哲學的理論系統來區分可說是縱向的分類,另外我們也可以文化來做橫向的分類,例如世界的哲學約略有西方、印度與中國三個體系。各個哲學體系皆有其精采動人之處。西方哲學建立了較科學的哲學知識系統,並不斷拓展哲學的研究對象與方法。印度哲學在宗教與哲學的密切交互相融中洞視了真理的深邃,並且創造出多樣接觸真理的修行方法。中國哲學作為你我的母文化早已深深銘刻於吾人思想之內,並影響我們的所作所為。而它也展現了不同於西方和印度的另一種生命情懷及宇宙人生觀。如以道家逍遙無為之風處今物慾橫流之世豈不自在得意,而儒家浩然君子有為有守不也正是現代知識份子可資效法的人格典型。以上簡略說明了哲學這門學科的特質以及研究狀況。
接著我們探討另一些可能的問題。首先,你為什麼唸哲學?如果你想念哲學系那麼請你先了解並澄清自己的意圖與目的,然後開始蒐集台灣各大學哲學系研究情況與環境的資訊。筆者在此建議,若無家庭經濟壓力與意識形態的衝突(比如父母認為哲學系沒錢途不能唸),而且又對哲學有首要興趣者可以考慮唸哲學系。至於朋友或社會上的閒言閒語大可不必理會(當然善意的建議仍是要虛心接受的),那為何父母的意見需要考量呢?因為你對父母有不同於朋友及社會的責任,嚴格論之父母當然無有道理過分干預你的選擇,但是當理性溝通無效時,一個有成熟且具備智慧的人必須衡量諸條件來判斷。
哲學研究並非總是要在哲學系進行的。哲學研究的根本條件就是你的腦袋,基本上你能思考都能做哲學研究,研究所需的物質條件主要就是書籍。另外的輔助要素即是能與你共同研究的人,也就是你的師友。坦白說,台灣各哲學系的學生素質相當低落(有些人是拿哲學系當轉系跳板,有些是分數太低沒科系可唸只好選哲學系),所以別期待你能在哲學系遇到多少對哲學有興趣並具備相當素養的同學。若你的資質程度還不錯,你除了缺少可共同切磋學問的同學外,還會面臨課堂上無有多大收穫的狀況,因為同學普遍低落的知識程度與學習態度會影響教授的授課品質,當然有時與教師本身學養有限或教學態度和技巧不佳也有關。我個人認為最好的學習方式是自己下苦心研讀並私下從老師問學,因為哲學問題往往相當複雜細膩而又牽扯甚廣,所以上課因時間與教學限制往往不能解決這些問題。至於師資方面各校都有不錯的老師,當然也都有一些不太適任的老師。在發展方向與特色上也有些差異,不過並非相當明顯。所以,要是對哲學有興趣卻又因故無法就讀哲學系也不需要太憂心。因為你只要解決你本科系的課業即有餘力從事哲學研究。在大學聽課有相當大的自由,即使你無法爭取到哲學雙主修或輔系,也都可至哲學系旁聽。另外,要是對其他學科也有興趣但又無法唸哲學系,也可就讀該科系並進行基礎研究或跨學科研究,例如就讀政治系可專研政治哲學,歷史系可攻讀歷史哲學。這也是個解決方法。當然,若你對哲學有強烈興趣又有家人支持那是在好也不過了。
不過你也應該知道哲學的目的與功能並非在於培養謀生的專業技能,若你缺乏就業市場所需的相關知識與技術,那麼在工作選擇與收入上必然是有限制的。人生不一定事事兩全其美,有收穫也難免付出犧牲。總之一個人必須為其選擇負責,這也是人的自由所在,爾後得失進退但憑於心了。 其實還有不少細節可談,但是想想自己也已寫了不少東西。文章恐怕過於冗長,談不上簡要精當了。希望不要對同學們造成閱讀的負擔。
撰寫者:師大心輔、輔系歷史awd
師大歷史系分為中國史學群、台灣史學群與世界史學群三大學群,修讀本系學生皆須於三學群裡修讀一定學分,並挑選某一學群做為專業領域方可畢業。
歷史學領域極為廣闊,舉凡社會科學例如心理、經濟、社會、政治、哲學、人類等類門,皆須有一定瞭解,請注意:是「須」。非特念念故事書而已。
凡對時間敏感及興趣廣博的人,皆是念歷史系的好材料。萬物皆可入史,而事件因果紛雜糾結,因此興趣廣博實為喜愛歷史系者的重要條件。蓋興趣不廣博者其視野必淺,那麼來念歷史系恐怕不太適合。
又,師大歷史系之台灣史已積累三十年以上研究經驗,故台灣史之專業獨步全台,對台灣四百年史有使命的同學請多加考慮。
另,念歷史者尚有一要務,即凡欲深入學術研究者,強烈建議大學其間必得修讀第二外語,除英文之外,應至少由日、法、德三種語文中挑選其一為宜。
撰寫者:政大民族kug
關於民族系,如果以實用角度去看,就像是個充滿問號的學系。
不過當我學習到,台灣有所謂的大成義胞,當初國共內戰放棄的不只是舟山群島,在本土原住民遭受到日帝、國民黨無情的壓迫,我覺得我更認識這塊土地。
當然藉由世界民族志、民族問題,更瞭解到現今民族衝突的根源。原來愛爾蘭共和軍成立於1919年、原來當初國共內戰,毛澤東與國民黨的鬥智鬥力、對於猶太人的種族屠殺,是人類的羞恥,但又有多少台灣人民知道,在1994年盧安達境內也發生種族滅絕這等慘忍的行徑。 當美國同化印地安人,為他們設置所謂的自治地時,我發現台灣也正同樣做一樣的事。修過一門學科叫做「台灣民族史」,我不知道所謂的台灣史是什麼,每一個政治力統治者,都有一套自己的說法。我也覺得所謂台灣文學奠基者的貢獻,諸如賴和、吳濁流、翁鬧這些前輩,但是同樣地他們也受到日帝的影響。
我想進入所謂的「民族系」,你所思考的、判斷的,不單只是片面的,而是以民族為單位,融合政治學、社會學、歷史等背景因素。而在我修習了幾年後,更瞭解到:唯有包容,以及摒除成見,才能公正地去對待各種的異文化;你最後會判斷出,到底多少是受到本文化的影響,而這是我一直在警惕自己的。不然,很容易就犯上司馬遷在於《史記‧匈奴列傳》的錯誤。當然,過去的人無法瞭解那麼多,但這都是現代人類可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