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5日 星期六

關於企業參訪與企業實習

  我有一點話要說。

  前天在學校的安排之下(採自願報名),我去了一間全球排名前十裡面的一間外商科技公司做企業參訪,這間公司很特別的是,在我印象裡,它似乎是以印表機起家,我家就有一台,雖然有點舊,時至今日,這個企業一直作多角化發展,從NB、大型影印機、桌機、手機、PDA、blablabla,一直到之前收購了VooDoo、EDS等,根據那天參訪時聽到的介紹,這個企業在各種科技產品裡的項目分配,呈現很均勻發展的狀況,沒有特別偏重哪一項目。

  雖然,我們都只記得他們生產的印表機(笑)。

##CONTINUE##
  [我已經避談該公司的名稱,請不要白目到把名稱公佈,畢竟我不是針對這間企業,只是拿去該公司參訪的經驗作為一個對象來做一些紀錄,然後寫一點自己的看法。]

  進會議室之後,由人資部門(以下簡稱HR)的人員找了一位先生做了公司的介紹,其實還是以double E、CS、IEEM等理工學院的學生為訴求對象,顯而易見地,所以我開始等待說不定晚點會有行銷、財務、企劃等其他部門的代表。

  嗯,是有啦,最後幾分鐘有行銷人員,但是感覺比較像插花。而與校友見面的時間,見到了三位學長,都是學長,都是敝校理工學院出身的校友,都是男的。

  HR最後有說他們公司這次配合了政府的政策,開出了一些實習名額,薪水是兩萬二,後來我在家看新聞發現這筆實習的薪水是由政府補貼給企業,所以是納稅人出錢讓實習生去企業幫他們做事情。而企業實習開出來的名額比例非常有趣,非理工學院學生所佔的比例大概是兩成,HR說實習的缺還在陸續開出中,目前列出來的只是一部分。

  表面性敘述到此結束。

  企業參訪其實大致上內容都差不多,可能我去的這間還是以電腦科技為主,關於人文、財務、行銷等非理工部份,似乎是比較不被重視(或者說沒這麼多相關缺職),至少我那天的感覺是如此。多數企業會show一些他們自己開發、引以為豪的產品及其應用,這回我有見識到一個外商公司的氣度,硬體及客觀面的印象分數我給很高。會是以後想進去的理想企業應有的典範。

  不過我對參訪的內容還是有一點意見,像這次這間公司,介紹的部分仍偏重理工,可是在當初報名時,我們都有將系級一併說明,是否該均衡一下職業的介紹部份?我承認自己在這個部份有比較不平衡。

  第二件事情:參訪結束後可以投履歷。這個做法有好有壞,好的部份是,當機立斷,馬上投履歷以免夜長夢多;不是那麼好的部份是,應該還是有不少人跟我一樣,想先知道這間企業在作些什麼、企業文化、、、一直到最近有開什麼職缺,而在參訪結束後立即投履歷這件事情,一來無法在履歷的求職動機部份做比較好的闡述,二來也不太容易在參訪結束後再履歷上作立即性的調整(難道要我帶立可白塗塗改改嗎),我不太相信一份萬用履歷打天下這件事情,格式當然有固定,但是內容項目要依需求做調整。

  說是這麼說卻還是帶了中英履歷各一份去給該公司,一度我猶豫要不要交給HR,後來想想,算了,反正以後進這間公司的機會也不大,東西都印出來了就給他們吧,哈哈。

  最後談到實習,其實多數本土企業是不太有這種制度的,除非跟某企業上層結構有一點裙帶關係,然後很人治的味道,經營者同意然後進去走走看看,我稱之為「走後門也是一種實力」,沒有否定或是酸諷的意思。近年來,各個外商銀行、外商企業漸漸讓實習制度成了一種風潮(我不想用時尚跟積極進取這幾個太過正面的詞彙,風潮中性了點),然後進去實習過再出來的人就好像是鍍了一層(騙人)金這樣

  實習這種事情可大可小,收穫可多可少,支不支薪這個問題就更有趣了,感覺比較像是中古世紀或是再比較靠近現下年代的學徒,去企業實習,實習的人進去摸索、探索、學習,這種收穫是企業提供的,那麼企業需要付多少資費?(中古時期學徒是沒有學費的...我媽那個年代在髮廊當學徒只有供三餐和零用金每月三百塊)而實習的人真的在意的是那些資費還是無形的經驗?

  我認為這應該是互相的,企業花時間去教導一些還在學的新鮮人,幫助他們學習、適應工作,而實習者提供了企業低廉的勞動力,而企業用比較低的價格採用這些勞動力同時讓這些勞動力在實習期間過後在勞動市場的價格更好。

  立意是好的,我認同這個部份,不過不久前我看了一些苦勞網的文章,還有德國當地對於部分企業將實習制度的美意扭取開始有了反動,台灣則是有九五青年聯盟對於台灣部分企業也開始有反動。

  把實習制度當成廉價勞動力來源而壓榨這些勞動力,進而影響到正職員工,這種情況是最被擔憂的。但是,現在的情況非常特殊,我們的政府出錢讓這些企業僱用實習生,全民買單讓實習生進去企業幫他們工作,對,你會說:「實習生因此獲利、學到東西阿!」

  WTF,企業不也因此得到便宜的勞動力嗎?那為什麼是納稅人買單?

  企業很愛把「身為企業應盡的公民責任」掛在嘴邊,不停的強調他們對於環保、環境、人文、社會回餽等盡了多大的心力,但是從這件事情看來,我覺得他們如果不是根本不用腦,就是得了便宜還賣乖,公民責任難道沒有導正社會善良風氣這個項目嗎?或者這個導正社會善良風氣不算在人文與社會上面的反思與回饋?好,那麼至少在實習制度漸被扭取的這個項目上面,身為一個企業能做些什麼?

  讓納稅人付錢請實習生幫你企業工作,看起來不太像是一個懂企業公民責任的公司該做的事情。完全配合政府政策就叫盡了企業公民責任?我比較市儈:「如果這個政策下來,付錢的不是政府,這些企業還會配合嗎?」我很懷疑。

  在我看來這樣的企業比較像現代文盲,沒什麼人文素養。

  這個問題還在被討論當中,我自己的看法部份就點到為止。

  如果真有一點感想的話,大概就是本土企業不要進去,因為傳聞中的「本土公司制度本身是個bad system」、「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人治因素凌駕於相較之下的客觀體制甚多」這三點經由已出社會的學長姐得到證實,這三點同時是讓我最感冒的地方。

  我同時也同意「走後門與攀人脈都是實力的一種」、「裙帶關係」這些事情,這麼想好了,今天你能力再強,你沒有人脈、沒有裙帶關係,那麼要爬到一個你可以發揮的位置,需要多少時間?爬的到嗎?的確還有很多空有人脈與裙帶的人,但我相信的是,在市場機制的運作下,不適合的人透過了關係到了好位置終究會從不適合的位置被淘汰。而有實力的人,透過這些非正規的管道到了適合的位置,更能發揮其所長,不好嗎?一個人的能力如果是被肯定的,那麼他是怎麼爬到那個位置的過程,就該被拿出來鞭笞與批判嗎?我一點都不能認同,這或許跟我本來就不高的道德感有一點關係。

  去它的道德感,這種作繭自縛的東西對我來說是越少越好,崇尚高道德的就自己去吧,少把我也拉下水(拍拍屁股走人)。

  給那些空有人脈卻沒有實力的人:沒那個屁股就不要吃那個瀉藥嘛,拉不拉、怎麼拉都只是遲早的事情,反正是拉定了。有點低俗的比喻,但我覺得很真,畢竟我看過太多、聽過太多這樣的人事物,而我缺乏的就是真的下海去撈一撈,不管是撈到尼莫還是大白鯊,我都接受,非接受不可。

  給那些具備實力又有人脈或後門的人:這都是一種實力,踩著別人的頭往上爬,只不過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沒什麼現實不現實的,想得到什麼、爬到哪個位置,本來就需要一點代價、一點時運、一些貴人,看吧,這個社會總是設下N種標準要框住每個人,好聽一點用貴人,難聽一點就用靠雙腿/屁股換來的這樣的說法,對我來說,我覺得哪一種管道都很ok。所以又何需去在乎呢?活的自己一點會比較愉快,管那些說閒話人去死,那種人這被子大概就是那樣而已了,而我們不會只是這樣。

  去走一遭才會知道什麼叫人生(摩拳擦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